2021年3月中國好人 楊曙光 供電公司扶貧干部 抗議扶貧兩手抓沖在前頂得上
楊曙光,男,49歲,中共黨員,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隨州供電公司綜合服務中心綜合室主管、廣水市太平鎮貓子湖村駐村第一書記。他五年如一日,雖為“外鄉人”,憂心“本村事”。他與駐村隊員籌集80多萬元,建起了近500平米黨員群眾服務中心;幫助村建設通組公路6.6公里,解決村民出行難;積極爭取供電公司投入505萬元改造電網,電量增幅達216%;整修堰塘,安裝路燈,改造危房,建起光伏電站。2019年貓子湖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。新冠疫情來襲,他駐村堅守60天,入戶登記、宣傳防疫、采購物資,守護了一方平安;全力推動復工復產,通過網絡直播帶貨,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,將受疫情影響滯銷的4500斤大蒜全部賣空。 《中國扶貧》雜志先后兩次報道楊曙光扶貧事跡,新華社客戶端、人民日報客戶端、學習強國、《湖北日報》等媒體多次報道他的事跡。楊曙光先后被授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功勛個人、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優秀共產黨員、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勞動模范、荊楚楷模、湖北省政府國資委黨委“優秀共產黨員”、隨州市“第六屆道德模范”“隨州楷!,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“勞動模范”等榮譽稱號。 不忘軍人本色,傾心扎根貧困村 1986年,楊曙光入伍參軍。在部隊,他從新兵訓練中的業務尖子成長為班長,受到兩次嘉獎,并在部隊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。1990年,他復員到地方。2015年起,楊曙光被組織選派到貓子湖村開展扶貧工作。村里條件艱苦,沒有自來水,就在山上做了個蓄水池,用管子把山溝水引下來。水是渾濁的,他笑言這是純天然山泉。沒有地方住,村里找到一處廢棄的舊平房,他簡單收拾下就住進去。農村夏季蚊蟲多,冬季溫度低,風里來雨里去,他說這點苦不算什么,當過兵的人沒有什么苦是吃不了的。 2018年,考慮到村里工作條件艱苦,組織安排對所有的工作隊員進行輪換。單位領導找楊曙光談話,征詢他的意見。他說,還是我留在村里吧!一是,所在部門很多女同志家有孩子,如果去駐村就無法照顧家庭;二是,村里的集體產業剛剛起步,還有很多貧困戶未脫貧,而他對村里情況熟,換了人就會影響工作的連續性。就這樣,楊曙光繼續留在了村里,和另兩個單位的新隊員組成了新一屆扶貧工作隊。 貓子湖村由原青山村和綠水村合并而成,面積二十五平方公里,屬于丘陵地貌,土地貧瘠,是廣水市重點貧困村。過去,群眾調侃該村“青山山不綠、綠水水不清,南北十五里、落雨路難行”。全村共有127戶貧困戶共378名貧困人口,楊曙光和駐村隊員們深入全村22個自然灣走訪了解真實情況,逐表逐項核實完善建檔立卡資料,深入分析致貧原因、貧困程度,脫貧難易等,研究提出幫扶措施,制定適合其自身發展的幫扶計劃。 全力駐村幫扶,“三真”書記贏民心 和楊曙光一起開展駐村幫扶的,還有工作隊隊員王文龍和儲黎明,他們分別來自隨州市交通局和民防辦。并肩戰斗的日子,讓王文龍對楊曙光多了份真切的感受。在大家眼里,楊曙光就是“三真”書記:真心愛學習、真情去幫扶,真正在行動。中央高度重視精準脫貧工作,楊曙光常常帶著工作隊員一起學習扶貧政策,交流扶貧經驗,把黨的惠民政策,落實到貓子湖村。村容村貌變得干凈整潔,村集體產業有了新的起色,村民文化生活得到提升。工作隊剛到村里時,村集體沒有收入,村民們心氣也不順,經常有上訪的情況。楊曙光和隊員們一起商量,得首先幫村里建立穩定的集體收入。瞅著村里的日照時間長,楊曙光尋思著可以建個小型光伏電站。他和隊員們一起商量、考察學習相關資料,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,大家分頭向各單位作了專題匯報。 在楊曙光的溝通協調下,2015年12月,三家幫扶單位共同出資的100千瓦光伏電站正式并網發電。目前,光伏電站累計收入已達50.2萬元。從此,村里有了穩定的收入。工作隊又指導村“兩委”用集體收入,發展特色養殖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、特困救助。 貧困戶張保國女兒剛出生就患上了重癥肺炎,楊曙光通過“輕松籌”,轉發朋友圈號召身邊人捐款,共籌集善款8000余元;黃春武養牛想擴大規模需要貸款,他連續半月跑銀行為他貸款2萬元;祝申巍和17戶有小龍蝦養殖意愿的貧困戶想通過小龍蝦養殖脫貧致富,他三下潛江,六進農戶,引來專家授課;村里常年遭遇旱情,他聯系供電所上門服務,利用農村電網改造之機,在臨水電桿上設置了23個取電口,方便群眾抽水。楊曙光以心換心,用真正的實干贏得了人心。村里的鄉親也愈發信任他,大事小事都愿意請楊書記幫忙,他也成了村民們的“知心人”。 主動返村抗疫,平安守護六十天 2020年年初,新冠肺炎疫情暴發。楊曙光始終牽掛著村民的安危,正月初三就趕回了村里。一到村,他就逐戶走訪,挨家挨戶上門排查外地返鄉人員信息,向村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。在得知村民缺口罩和消毒水、家里嬰兒沒有奶喝時,楊曙光剛好接市里通知回去補給,他一刻也不耽擱,辦理相關手續就去市里找單位協調。楊曙光當機立斷,和村委會主任立即分頭行動。第二天,兩人克服路遠難行,拖著奶粉、泡面、單位支援的口罩、消毒液、體溫儀等防疫物資匆匆趕回村里。對村里不能出門,需要采購的村民,楊曙光逐一進行統計記錄,定期外出幫大家采購,并送到各戶門口。2月14日,隨州地區普降大雪,汽車無法通行。村民眼見雪太大,正在著急無米下鍋。沒想到,楊曙光冒著大雪,扛著村民需要的糧食和蔬菜,一步一步踩著深深的積雪,送到村民手中,讓村民們都感動不已。整整堅守60天,楊曙光一刻不離貓子湖村,與村民同心戰“疫”,取得了階段性成果。 留住平臺人才,建好產業奔小康 2019年年底,貓子湖村整村脫貧出列了!但扶上馬還要再送一程,后續的爬坡可不能停歇松勁。楊曙光想要為村里留下一支“不走的工作隊”,壯大村里集體產業,將村里的農特產品拿到互聯網上賣。貓子湖村的扶貧專干李鵬宇,33歲,武漢軟件工程學院畢業,曾在浙江針織行業從事研發設計,因為要結婚,回到了村里。李鵬宇見過世面,回村就張羅著和父親一起養雞養豬。楊曙光一直幫助和支持李鵬宇立足村里創業發展。如今,李鵬宇家養雞一年10000多只,養鴨1500多只。頭腦靈活的他,利用微信朋友圈當起了“微商”,把家里的土雞蛋放在了網上賣。楊曙光又鼓勵李鵬宇和村民一起發展,以村的名義在淘寶上申請了店鋪,收集貧困戶的農土特產,把它們打造成綠色品牌! 如何讓村民能穩定致富?楊曙光覺得必須結合本地資源,發展特色產業。貓子湖村所在的太平鎮是“吉陽大蒜”的主產地,村里采取“農戶+基地”的模式,建立了200畝的大蒜種植園。為做大做強大蒜產業,楊曙光積極聯系武漢輕工大學博士團隊,研究建立大蒜產業鏈,希望把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入到村里來,就地對大蒜進行深加工!凹柲珜,好得很!”2020年11月13日,在“決勝小康 奮斗有我”全省百姓宣講大賽決賽現場,楊曙光舉起手中的黑蒜飲料,為村里的扶貧產品代言,盡其所能拓寬鄉親們的致富路。工作隊來后的這幾年,村里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!工作隊把城里規范的管理經驗,帶到了村子來!叭匾淮蟆钡氖虑,都是商量著辦;如何發展新產業,也都是先征求村民的意見。氛圍越來越和諧,工作也越來越好開展了! 楊曙光認為工作隊既要把產業、技術、平臺留給村里,更要把優秀的人才、寶貴的經驗留在村里。他看好并相信貓子湖的村干部們一定能把鄉村建設得更好。走在今天貓子湖村的田埂上,你可以看到:電網改造到了家家戶戶、灣灣通了水泥路、新居搬來貧困戶、文化廣場跳起舞…… 又是一個嶄新的日子。迎著朝霞,楊曙光和往常一樣,整理工裝,提著文件袋,從貓子湖的山頭走過。眺望遠方,村頭升起裊裊炊煙,霞光映射在他的身上,顯得那么堅定。那分明就是村里的一縷曙光,映照在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路上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