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湖北好人 張銀善:真情男兒照顧患病臥床妻子20多年 張銀善,男,1958年出生,湖北隨州人,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。 自1991年妻子重病臥床,生活不能自理,20多年來張銀善無怨無悔照顧病重的妻子,還要種田維系一家人的生計。為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徳,堅守忠誠的愛情,頑強的拼搏著,無怨無悔,從不言苦和累。 正文: 一個患多發性神經炎,自肚臍以下完全失去知覺,被醫生定為終生臥床不起的病人;一個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,也使自已得到解脫,一次次拿起農藥瓶,一次次被細心的丈夫奪下,把她從死亡線上拽回來,就這樣與床為伴,一躺就是20多年,見證著一對農民夫妻的純真愛情。 愛需要純貞嗎?見到了張銀善,你就知道了。 陽光、豁達的張銀善,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,也沒有顯赫的名聲和地位,只是一位帶著泥土香味的農民。身后竟有如此艱巨的"重擔"、 艱難的生活一一妻子重病臥床20多年,生活不能自理,時刻需要人精心照頋,而他還種有責任田,維系一家人的生計,三個年幼孩子的衣食起居、上學,養牛、雞,喂豬樣樣馬虎不得。為了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徳,堅守忠誠的愛情,頑強的拼搏著,無怨無悔,從不言苦和累。 大難來臨--至愛夫妻一起飛 常言道:"夫妻好比同林鳥,大難來了各自飛。"張銀善和妻子賀道琴本是一對恩愛夫妻,雖然沒有婚前花前月下的纏綿,也沒有海誓山盟的誓言,但有著至誠至愛的堅守,自1978年3月結婚,隨后一年多就有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,為讓兒子好養,起了個小名叫黑皮。夫妻倆利用責任田,依靠科學技術,勤扒苦做,蓋起了溫室大棚,種反季節蔬菜,年純收入2萬多元,是個遠近聞名的富裕戶。正當夫妻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比翼雙飛的時候,他們勞動時帶在地里4歲的兒子,在他們的眼皮底下被手扶拖拉機撞的頭破血流,當即死亡。突如其來的災難,如同青天辟雷擊碎了他們美好的夢想,如同針扎在心、芒刺在背,三天三夜以淚洗面、哭的死去活來,五天茶水未進。后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,妻子賀道琴到武漢做了解扎手術,1991年2月生下女兒的笫二天,雙腿失去知覺,徹底癱瘓了,經醫院檢查,硧診為多發性神經炎。為給妻子治疔,他們到隨州、下武漢、去咸寧求醫問藥,特別是刺激神經的藥服用后,全身抽搐,針扎般的痛疼,為治病,為不讓丈夫看出自已痛苦,嘴里咬著毛巾,也不知咬破了多少條,除花去2萬多元的積蓄外,還舉債2萬多元。 "放棄吧,這種病誰都沒有回天之力,等待她的只有終生與床為伴。"醫生善意地勸說。一向剛強的他撲通跪在醫生面前,聲淚俱下的哀求道:"她才39歲,是我們家的財富和支柱,你們行行好,一定要救治她。"在住院治疔的日子里,每天輸液少則幾瓶,多則十幾瓶,張銀善晝夜陪護在身邊,嗑睡來了也只能在凳子上打個盹,140多斤重的漢子,瘦得皮包骨,不到100斤。"你放心,有難同擋,有福同享,我愿終生服侍你,因為你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這個家的財權還是你掌管,家里家外的亊還是你說了算" 在拖著妻子回家的路上張銀善說。 不離不棄--相依為命到白頭 拉回家,癱瘓在床的妻子,喪失生活的能力。為了照顧妻子,張銀善在繁忙的勞動中,把時間切成"薄片": 每天天麻麻亮就起床料理家務,在田里干上1、2個小時,就尋上萊,飛奔回家做早飯;為妻子洗漱,梳頭,一遍又一遍地為妻子按摩,以防長期臥床肌肉萎縮;用熱水為妻擦身;上午將妻子抱在庭院里,呼吸新鮮空氣,享受陽光浴,然后急匆匆地趕到地里勞動;下午抽出時間用輪椅推著妻子在村前村后轉圈;晩上沒睡個一天安穩覺,春夏秋冬抱著妻子拉屎撒尿,長年臥床常出現便秘,有時抱幾次都拉不出來,心細的丈夫不得不用手一點點摳出來,因為妻子大小便失禁,常常深夜為妻子換洗衣褲和被褥,擦洗身子…… 一些親朋好友看到張銀善日夜操勞、拖著疲倦的身子,善意地勸他說:"你也做到仁致意盡了,這樣服侍她,啥時候是個頭啊,就是鐵打的漢子也要累垮的,離了再找一個,也能多個幫手服侍賀道琴。""離!那還叫人嗎?"張銀善斬丁截鐵地回絕說。最讓張銀善操心的是妻子的一日三歺,菜譜讓妻子定,往往是主食1一2樣,副食必有一盤帶葉子的新鮮蔬萊,雖然是小菜飯,炒烹煮火候得當,配以各種調味品,仍然能把味道做得鮮美可口,但不油膩,以有利消化。經常還得一勺勺喂給她吃,不能太燙,也不能太涼。燙了,容易燙傷口腔,他要用嘴吹涼,涼了對胃有刺激,他又得在鍋里加溫。 一天,一年,二十年……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張銀善始終保持如初的耐心和細致。心痛眼前的丈夫,賀道琴徹夜難眠,想以死解脫丈夫、家庭和自已,謊稱菜田有蟲害,請人買了瓶農藥放在枕頭底下,還是被細心的丈夫搜出來了。"來,既然想死,我們就一起死,我們的家沒了,我們的孩子就成了孤兒,成了社會負擔,是要成為千古罪人,永留罵名的。"沒等張銀善說完,賀道琴一把將丈夫抱在懷里,相擁而泣。"不了,不了,我要活下去,為你看好這個家。" 妻子臥床在家寂莫難耐,張銀善買回了電視,安了電話,還為她配了手機,張銀善有事外出隨時能與妻子聯系。妻子長期看電視,成了新聞傳播員,黨的"三農" 政策,好多都是她傳播的,被譽為"足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的女秀才。"灣里人有個磕磕碰碰的,也愛請她評個理,認為她見多識廣,說事在理。 面對人生的苦難,張銀善說得最多的一句話:"對我來說,家有病妻,回家有個傾訴的對象,孩兒們有慈母,總有把可依賴的傘,撐起的仍然是個完整的家,我們受的煎熬,是上天對我們人生的嚴峻考驗,也是我們的福分!" 社會相助--情真意切暖如春 張銀善家的不幸,鄉親們看在眼里痛在心上,農忙時帶著農具趕著牛幫助他家耕種,連水都不喝一口,他們過意不去道聲謝時,鄉親們總是說:"有什么好謝的,鄉里鄉親的誰沒個溝溝坎坎的,遇到事大家互相幫助,是應該擔當的責任,這就叫"遠水難救近火,遠親不如近鄰"嗎!"農閑時常來看她,給她講外面的新鮮事、講黨的好政策,建議她辦個小賣部,我們的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到你這里來買,也能幫助你增加點收入,解點燃眉之急。聽了鄉親們的話,他們在床邊支起了貨柜,賣起了牙膏、牙刷、煙酒、打火機、鞭炮、醬油、醋、油、鹽、筆、墨、紙、練習本、洗頭膏、洗衣粉、皮蛋等日用生活品,鄉親們雖然天天上街賣菜,回來都拐著彎到他家里買東西,買者自己挑東西,自己付錢,每月盤存總要多出幾元錢,從來沒有少一分。鄉親們遇到紅白喜事,本來一個電話就有人送貨,還是情愿叫張銀善送。更有甚者,一些在外工作的也常駕車去買東西。黨委政府得知張銀善家的困難,給予了救濟,為妻子辦了低保,市領導、市殘聯送去了輪椅和慰問金等。"因為全社會的幫助,象一團火,溫暖著我們這個不幸的家,照亮了我們生存的路,所以我們越活越想活、越滋潤、越亮堂。"張銀善說。 知恩圖報--奉獻自己綿薄力 張銀善對妻子的愛不是孤立的,他有一顆與名字相聯的善良的心,更有一種知恩圖報的魂。 本來與醫無緣的張銀善,為給妻子治病,卻買回了《農村中草藥手冊》,《醫藥大全》,找醫生求教,到處收集民間偏方,熬制中草藥、藥膏,在為妻子治療褥瘡時,經過無數次的配藥熬制,心誠則靈,終于用雞蛋黃、棉油、黃蠟等熬制成膏,先將褥瘡洗凈、蒸透后抹上藥膏,貼上衛生紙,用膠皮固定,經過數次換藥,瘡就會漸漸地好,有著神奇般的疔效。長期沾貼膠布皮夫易騷癢、腐亂。張銀善經過多次試驗,發現用大棚膠布沾貼,奇跡般地解決了。妻子長期臥床,缺少活動,胃腸消化能力大打折扣,他遵照醫生的指點,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,熬制了開胃水劑,一喝就見效。張銀善用小偏方治病在三鄉五里迅速傳開,是從一個9歲小男孩,騎自行車不幸被鋼絲絞傷了左腳,痛疼難忍,休學在家,雖然花了100多元醫疔費,仍不見好轉,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張銀善,張銀善用熬制的膏藥,只換了三次便可走路上學了。孩子父母給錢時,他說,我家的困難都是靠鄉親們接濟的,能給孩子治點傷是我該做的,也是我該還的愿心,何況這些草藥膏也花不了幾多錢。消息一傳開,不少人幕名前來求診問藥,從來不收一分錢。 "我雖然用小偏方治好了一些病,但離鄉親們對我的期望差的遠著呢,我將繼續鉆研和試驗,爭取制做出更多的藥膏、水劑,救人于病患中,以此報答鄉親們,盡自已的綿薄之力。"張銀善充滿自信地說。 |